COP28观察与思考

2023年11月底,同和研究院团队一行3人参加了在迪拜举行的COP28会议,这是研究院第一队参与国际性的气候大会,紧迫与无奈是最大感受。
首页 观点 碳中和 COP28观察与思考

COP28观察与思考

2023年11月底,同和研究院团队一行3人参加了在迪拜举行的COP28会议,这是研究院第一队参与国际性的气候大会,紧迫与无奈是最大感受。

1709192947160204.jpg

首先,口号多、行动少。2023年,是全球最热的一年,是化石能源产生碳排放最多的一年。这是第28次召开COP,又创下10万人参会的纪录,可以说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一场会议了,但是28年来取得的碳减排进展相较于1.5度目标、相较于地球为人类留下的时间窗口,远远不够。

这届会议的口号是:团结、行动、落实。第28届了,国际社会还需要强调这样的主题,这样的状态与节奏是令人悲观的,首次《全球盘点》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全球盘点》认为,随着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的全面实施,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将在2.1-2.8°C之间。如果全面落实所有国家自主贡献,预计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将比2019年仅降低5.3%,而且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增加财政资源、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支持。

第二个感受是,问题多、挑战多,解决方案少。本届COP大会上,大家都提出了碳减排过程中的很多问题:碳信用的可信度、损失损害基金来源、化石能源停止或减少使用等,但提出落地解决方案很少。

本届COP大会开幕即收到了超过3亿美元、最终达到7.9亿美元的损失损害基金的认捐,成为本届COP大会的最大成果之一。但7.9亿美元与每年1000亿美金的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27届会议上确认设立基金、28届会议上明确托管单位和认捐7.9亿基金,基金的管理委员会、基金的使用与分配等核心问题还待29届、30届COP会议来解决,这样的速度与全球升温的速度相比,远远不够。

在碳市场的建设上,依然在提碳信用的可信度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碳足迹的核算、碳信用数据的可信度都严重阻碍了碳市场的发展。这是这显然是顶层设计出了问题,再怎么呼吁和技术创新都无法解决底层逻辑错误的问题。

第三个感受是,中国压力巨大。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产生全球1/3的碳排放,中国化石燃料贡献全球约1/4碳排放,中国在COP大会上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10万人的COP大会,国内参会代表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在绿区,整体中国企业的参与度也还不高。中国在碳排放方面的话语权与国家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排放总量完全不成比例。现有的碳排放解决方案下,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下,中国能承诺的有限,在每场COP会议论坛中是回避不掉的存在,同时又是被提到最多、最被关注的国家。

但在解决气候问题、实现碳减排问题上,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领头的计划经济模式。搞了20年的碳税、碳排权配额分配是计划经济模式,发展新能源产业,从光电风电到新能源车,大搞财政补贴,搞得国库负担严重;试图将1000亿损失损害基金额度分配下去,都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例子……

第四,各种国家博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矛盾。碳排放作为跨时空、超大规模和超复杂系统,作为最大的公共物品,要解决碳减排问题一定需要全球协作。但面对紧迫的气候变化危机,解决问题时依然充斥着国家博弈。

实行单边机制的欧洲CBAM已经立法生效,将于2026年实行,德国等牵头包含36个成员国的气候俱乐部也在COP28会议上宣告成立,虽暂未涉及碳边境调节的问题,但也要有预期。碳反而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工具。碳关税将成为趋势,势不可挡,中国除了对单边主义尽力反对外,加快设计应对举措更为重要。

本次还参与了一个地缘政治与气候变化协作的论坛。重点提到2024年将是全球最大的选举年, 选民占世界总人口的41%GDP则占到42%40多个国家/地区领导人选举、政权更替,将形成新的全球治理结构,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与行动。美国特朗普上台时就退出过《巴黎协定》,2024特朗普仍然呼声很高。


6498_ip5d_3203.jpg


使命在肩,任重道远。这是本次参会的又一个强烈体会。

气候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如此之大,对中国的压力如此严峻,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急需找到更为高效的碳中和之路。庆幸的是,同和研究院团队已经找到了高效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密码。

同和研究院提出的全新碳排放责任机制CELM,非常漂亮地解决了全球碳中和的三大核心问题:谁承担、承担多少、如何承担,进而破解了全球碳中和过程中几乎所有难题。

谁承担:应从欧美主导生产责任制转变为消费者责任制,谁消费谁负责,产业链后端对前端碳排放责任负总责。

承担多少:原则是高于行业平均碳排放水平的组织应即时承担碳排放责任。参考我国的增值税体系,建立一套国家级的碳票管理系统,记录每次交易当中的碳责任票数据,收到的上游进项碳票与向下游开出的销项碳票的差额就是组织应该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数量。具体碳排放责任的数量不是通过科学测定而是交易双方协商博弈的结果。充分市场化、简单化,但碳源总量不变,不会出现碳泄露与重复计算。

怎么承担:构建负碳碳市场,可以从负碳碳市场购买负碳来抵消碳排放责任。负碳就是从空间中吸掉一定当量的二氧化碳。一面碳排放,一面碳吸收,实现碳中和。


6515_dszz_8096.jpg


基于CELM的全球碳中和解决方案,让碳减排真正成为每个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抓手,碳减排因而成为每一个国家的自觉行动,再也不是一个推来推去的烫手山芋。

CELM理论的提出,给国际社会提供了全新思路。 从CELM理论三条基本原则出发,几乎可以轻松解决当前绝大多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难题。不仅可以加快碳中和进程,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福利,支付成本也不高,而且公平与效率兼具,国际协调更容易。CELM理论对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碳中和的体系设计进行了全面的创新,有望形成全球气候治理的统一解决方案。新书的出版获得了行业专家的认可,有机会成为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为实现全球碳中和、实现《巴黎协定》下的1.5度目标作出中国贡献。

新碳排放责任机制(CELM)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应对当前碳中和进程中国际和国内的各项挑战,实现IPCC提出的控温目标,也可以让中国在气候问题上更快地从被动转向主动,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作出更大贡献。